全部出游目的地
新疆旅游近年来通过多元化旅游探索,将自然奇观、文化底蕴与现代体验深度融合,为游客打造了多层次、沉浸式的旅行场景。以下是其核心举措与丰富体验的具体呈现。
一、县域旅游崛起:小而美的全域体验
新疆 13 个县入选 “2025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 100 县”,乌鲁木齐县、昌吉市等地以 “旅游 +” 模式构建全域旅游生态。例如,乌鲁木齐县依托博格达峰脚下的民宿集群,推出徒步、露营、农家菜体验等项目,游客可在 “山前禹逅” 品茶观景,或参与赛马、刁羊等非遗活动,感受 “松弛感” 乡村生活。昌吉小吃街则通过升级改造,将传统美食与现代商业结合,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文旅地标,日均接待量屡创新高。这种 “小而精” 的县域旅游,让游客从 “赶大潮” 转向深度沉浸,2024 年全疆 90 个县旅游收入和游客量同比双增长,县域经济活力显著提升。
二、农旅融合创新:从观光到生活方式
新疆将农业景观与文化体验结合,形成独特的 “农旅 IP”。托克逊县的 “杏花季” 从单纯赏花升级为 “产业 2.0”,扩建停车场、增设 4000 个摊位,配套烤全羊、品茶等服务,2025 年吸引超 122 万人次,综合收入达 3.68 亿元。江布拉克景区以 “天山麦海”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基础,引入星空露营、滑翔伞等项目,游客可在金色麦浪中体验 “慢生活”,2024 年接待量超 65 万人次。牧民转场更成为国际热门体验,马来西亚游客苏韵雯参与昭苏县春季转场后,带动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破亿,当地牧民通过设计路线、教授骑马等服务,年接待游客超 700 人,实现 “马背经济” 转型。
三、交通与基建升级:打开全域旅游脉络
新疆以 “网红公路” 为纽带,串联多元景观。新晋通车的阿禾公路(G681)将阿勒泰至禾木村车程从 6 小时缩至 3 小时,沿途峡谷、雪山等景观吸引超 10 万游客打卡,日均车流量破万。独库公路作为 “老牌” 自驾胜地,2025 年通车首日车流量超 3.5 万辆,配套厕所、充电站等设施完善,成为 “最美自驾公路” 标杆。截至 2025 年,新疆公路总里程达 23 万公里,3A 级以上景区高速覆盖率 95%,“进出疆快起来、疆内环起来” 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。
四、夜间经济与文旅融合:昼夜皆精彩
新疆夜间旅游从 “亮化” 走向 “文化化”。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步行街整合非遗歌舞、网红直播与特色餐饮,日均接待 12-15 万人次,游客可登观光塔俯瞰城市,或在疆来城体验手工艺品制作。昌吉摩界文创园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潮流聚集地,引入 60 余家特色业态,工业遗址变身夜生活打卡地。全疆各地如喀什古城的歌舞表演、伊犁河谷的星空露营,形成 “白天看景、晚上消费” 的闭环,2025 年上半年游客花费同比增长 11.59%,夜间经济成为重要增长点。
五、政策与业态创新:构建产业生态
新疆以 “十大产业集群” 为依托,推动文旅与体育、科技等跨界融合。环塔拉力赛 2024 年带动沿线旅游收入 17.69 亿元,2025 年阿克苏主会场将举办 60 余场活动,打造 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 品牌。冰雪旅游方面,阿勒泰、乌鲁木齐等地建设高标准冰雪产业体系,培育 “冰雪 + 温泉”“冰雪 + 民俗” 等业态,冬季旅游收入占比持续提升。政策层面,《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》明确支持生态旅游、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,独库公路、S101 百里丹霞等风景道纳入特殊景区管理,智慧旅游平台与多语种服务提升国际游客体验。
从天山牧场的转场牧歌到戈壁深处的硅化木群,从非遗工坊的手作体验到国际赛事的速度激情,新疆旅游正以 “全域、全季、全龄” 的多元化探索,重新定义旅游体验。2025 年上半年接待游客 1.3 亿人次、收入 1425 亿元的成绩单,印证了其从 “过境地” 到 “目的地” 的蜕变,一幅 “景美业兴民富” 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